2022 年秋季修課心得
這學期是我來到台大的第一年,對於自己的資訊能力仍然缺乏自信,對許多程式設計的概念也還不熟悉。因此,在選課上,我選擇留在自己以往比較感興趣的領域 —— 數學。我在數學系修習了線性代數與分析這兩門課。為了平衡學業負擔並維持足夠的學分數,我還選修了不少通識課程。本篇文章將逐一分享我在各科目上的修課心得與感想。
計算機程式設計
- 學分:3 學分
- 授課教師:劉邦鋒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基礎的 C 語言語法。授課教師劉邦鋒教授在開學前會透過郵件發送一封信,提醒學生這門課過去有大約一半的學生被當或停修的情況,並希望學生們做好充分的預習。該課程使用 Judge Girl 作為線上批改系統,每三次上課會有一次小考,每次小考包含三個題目,總共三小時完成。這五次小考的平均分數即為學期成績,不會進行調分。在課程進行時,學生會被要求先預習上課內容,並且課堂主要以補充課程內容和解題為主(然而,由於我沒有實體上過這門課,所以無法確切得知)。
-
心得:
由於在開學前就聽說劉教授的教學風格非常嚴格,所以在暑假快結束之前,我就開始刷 Judge Girl 的題目,同時也觀看教授提供的教學影片。我記得我在開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,就已經解決了 Judge Girl 上的 100 道題目,這讓我對基礎的C語法相對更加熟悉。我希望這對未來修習資料結構與演算法(DSA)和系統程式設計(SP)等課程有所幫助。
線性代數一
- 學分:4 學分
- 授課教師:謝銘倫
- 學期成績:A
-
上課內容:
這學期的這門課主要探討有限維向量空間上的線性變換。在學期的前三分之一,我們學習了一些基礎向量空間的定義和線性變換等主題。而在接近期中考的時間,我們開始深入探討矩陣理論,如對角化、Jordan 形式(Jordan form)、有理形式(rational form)等等。這門課很有系統地討論了如何將向量空間分解為 T-cyclic 子空間的直和(direct sum)。學期成績的計算方法是作業佔 25%、期中考佔 35%、期末考佔 40%,而且成績會進行等第調整。
-
心得:
這學期我主要沒有參加課堂上課,因為老師表示他會按照他七年前教授線性代數的進度進行授課。因此,我會先觀看他 2015 年前錄製的影片作為預習或追趕進度。這學期的課程內容相對基礎,但我還是能夠學到很多東西,特別是在作業和考試的較難部分。
這門課的工作量不算太大,我覺得平均每週花在作業上的時間大概是 4 到 5 個小時,或者略微超過這個範圍。相較於分析課,這門課的負擔要輕一些。此外,我非常喜歡謝明倫教授的板書和教學風格。等我數學能力再好一些的時候,我也想修修看他的其他課程。
數學之美
- 學分:3 學分
- 授課教師:呂學一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有趣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史等。在上課的過程中,感覺上課速度並不是很快,而且前半部分的課程相對來說比較有趣,而後半部分可能稍嫌無聊一些。在這門課中,我們總共有三次考試,分別是期中考和期末考,但具體的成績計算方式並沒有公開。我覺得教授在數學方面非常嚴謹,這讓我對他的教學印象深刻。
-
心得:
這學期能選到這門課確實有些幸運,因為一開始我並沒有在課表上看到這門課。但是出於機緣巧合,我決定去加簽這門課,而幸運的是幾乎所有的加簽申請都被接受了。而下個學期這門課變成非選修通識課,對於資工系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幸運的轉變。
關於這門課的內容,我覺得有點無聊且有些雜亂。在學期的後半部分,有些簡單地提到了黎曼猜想,這段時間讓我很想深入學習複分析,但可惜的是時間不夠。另外,這門課有一個有趣的規定,就是停修單只能在第一次期中考試之前簽,這意味著如果有同學沒有參加第一次期中考試,他們的成績就會很糟糕。我認為這個規定的正當性是值得討論的。
現代科學與心靈科學
- 學分:3 學分
- 授課教師:歐陽彥正
- 學期成績:A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的內容綜合了哲學、心理、宗教等多個元素,對於教授想要探討的主題我並不太清楚,但由於這門課的定位是通識課,我以輕鬆的心態上課。課程評量方式包括期中考(35%)、期末考(35%),以及一份期末報告(30%),且不點名。可能由於今年修課人數較多的關係,考試都採取線上形式。至於期末報告,則需要以2 到 3 人為一組,選定一個主題並製作一份簡報,然後上傳到 NTU COOL 平台。
-
心得:
當初選這門課時,我原本優先考慮通識課程,但很可惜星期五下午的通識課都沒有選到,所以才選了這門課。整體來說,這門課的氛圍相當輕鬆和愉快,但可惜我在線上的期中考表現不佳,再加上期末報告成績不如預期,所以最終只獲得了 A 的成績。
聽說這門課與普通心理學有些內容上的重疊,但我相信這門課的探討應該沒有普通心理學講得那麼詳細。然而,課程內容對我來說有些空虛和乏味的感覺。
日文一上
- 學分:3 學分
- 授課教師:許惠晴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日文一的課程內容涵蓋了《來學日本語》的前六課。在最初的二至三週,我們會學習平假名和片假名。課程內容包括簡單的名詞句、動詞句和形容詞句。前幾週的單字量可能較少,但後面每週約有40至50個單字,需要花一些時間來閱讀和學習。評分標準可能因班級而異,而我修習的課程中,老師將平時表現佔 30%、期中考和期末考各佔 35% 作為評分標準。平時成績包括出席、作業(幾乎沒有作業)和小考。整體而言,這門課程很實用且愉快。此外,我修習的班級幸運地有一位盡責的助教。
-
心得:
這學期學到的內容是非常基礎的,可能因為學期長度的縮短,我並沒有完全掌握課程範圍內的內容,只學到足夠應付考試的程度。下學期我打算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日文,並提升我的能力。至於是否修習日文二則是我開始思考的問題,也許我會選擇在大三或大四的時候修習。儘管如此,我仍然覺得這門課對我來說是有所收穫的。
分析一
- 學分:5 學分
- 授課教師:沈俊嚴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是數學系大二的榮譽課程,涵蓋了許多重要的數學概念。在學期的前三分之一,我們學習了拓樸學和度量空間的概念,接著深入探討了積分並證明了 Riemann-Lebesgue Theorem。在期中之前,我們開始討論函數空間,並探討了經典的 Baire’s Theorem,證明了無處可維的連續函數在函數空間上形成一個密集的 $G_\delta$ 集合。之後,我們花了幾週時間學習 Banach 空間上的微積分(主要是作為對 $\mathbb{R}^n$ 上微積分的補充),例如我們學到了 Banach 空間上的 Inverse Function Theorem。學期末,我們主要專注於學習測度的理論以及 Lebesgue 積分的定義和操作等等。這門課的內容非常豐富且深入,對我們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影響。
-
心得:
這門課絕對是我這學期最期待的一門課。在開學前,學長學姐們一致推薦沈教授的教學能力,這也是讓我對這門課充滿期待的原因。而這門課也是我在這學期中獲益最多的一門課。
期中考前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我之前已經學過的,所以相對輕鬆一些。但期末考後開始介紹的 Banach 空間上的微積分和 Lebesgue 理論則是我之前在高級微積分課程中完全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。我必須承認,後面的內容有時讓我感到有點跟不上進度。不過,幸運的是,期末考試與 Lebesgue 相關的題目主要需要熟悉和應用 Lebesgue 積分的定義,這讓我能夠應對這些題目。
儘管在後半段的教學進度有些吃力,但這門課仍然帶給我非常豐富的收穫。沈教授的教學風格和深入的內容讓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微積分和 Lebesgue 理論的重要性。我相信這些學習將為我未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。
醫學與生活
- 學分:2 學分
- 授課教師:合授(楊榮森班)
- 學期成績:A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每周邀請專家演講,有些課能夠學到寶貴的知識,但也有一些課內容相對無聊。學期的作業相當簡單,只需要參訪醫學人文博物館並寫下1000 字的學習心得和博物館參訪心得。考試部分僅有一次期末考試,全部都是選擇題形式。整體而言,這門通識課相對輕鬆有趣,讓我有機會接觸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,同時也能擴大我的視野。我很喜歡這門課,因為它讓我能夠在輕鬆的氛圍下學習,同時獲得新的見解和體驗。
-
心得:
這門課是我在選課前精心挑選的一門通識課,結果非常甜涼。它並不會給我太大的負擔,正如前面所提到的。唯一的缺點是上課地點在城中,稍微有些不方便。不過,這門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其中一次演講是關於基本用藥知識的,讓我意識到我對健保和藥品使用的理解還有許多不足之處。另外,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堂課是由一位年輕的女講師講授的性學相關主題,這是一堂非常有趣的課程。
認識全球與在地國際化
- 學分:2 學分
- 授課教師:合授
- 學期成績:Pass
-
上課內容:
這門通識課以每週邀請外交官和大使等嘉賓演講的方式進行。他們來自歐洲、南美洲等地,這也讓我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外國留學生或交換學生。這門課只有通過和不通過的評分,不會影響我的 GPA。作業部分需要每週撰寫一篇報告,篇幅約在 100 至 300 個英文字左右,並且有三次缺交的機會。此外,還有一個期中報告,需要以小組形式(每組約 8 人)探討某一國家或洲的議題並製作成海報。期末報告則是總結本學期所學,並以影片形式錄製(與期中報告相同的小組)。整體而言,這門課可能不像數學之美、醫學與生活等課那麼輕鬆,但由於不會影響 GPA ,所以可以算是一門相對較輕鬆愉快的課程。
-
心得:
這門課是我在學長的推薦下選修的。雖然上課時我通常在處理自己的事情,但如果對於國際事務感興趣,這門課其實能學到很多有趣的歷史和政治相關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