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春季修課心得
計算機網路實驗
- 學分:2 學分
- 授課教師:張傑帆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這學期的課程內容主要著重於網路操作的實作訓練,因此課堂上多數時間是為了各項實驗進行相關的先備知識介紹。助教會在每次實驗前進行說明,協助我們理解實作步驟與目標。本學期共進行了三個主要實驗,其內容分別為:
-
利用
iptables
架設防火牆,並設定符合特定條件的封包過濾規則。 -
架設 RADIUS Server,實現使用者的流量管控與連線時間限制,同時學習無線基地台(AP)的設定。此外,也需設計一個網頁介面供管理員使用。
-
架設 MAG 與 LMA 伺服器,使連線裝置可透過 AP 獲得靜態 IPv6 位址,並在 ESS 覆蓋範圍內具備移動性支援功能。
這些實驗操作相當繁瑣,往往需要數小時甚至十多小時的研究與測試,每個實驗除了完成指定任務外,還需撰寫結報,紀錄操作過程與問題分析。每次實驗的展示與結報分別佔學期成績的 10%。
此外,學期末需完成一份期末專題報告,內容為實作一個與網路相關的系統或應用。舉例而言,可以是一個行動應用程式(App)、一款簡單的網路遊戲,或是在原有防火牆基礎上加入 LLM 模型進行智慧型封包判斷等進階應用。此期末專題需繳交書面報告並進行實作展示,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 40%。
-
-
心得:
這門課主要讓我們實作許多我原本已有基礎的網路知識與原理,例如 RADIUS Server 的設定與操作就讓我覺得相當有趣,也與實際的網路管理密切相關。不過,像是 IPv6 的移動性功能,則相對較少看到實際應用的場景,因此對我而言實作上的成就感稍低一些。
這學期我收穫最多的部分,其實來自期末專題。我們實作了一個具備綜合行事曆與 When2meet 功能的應用程式,作為協作與行程協調的平台。過程中,我學習使用 Node.js 與 Express 架設後端服務,同時也使用 React 開發前端介面,並熟悉了多種 JavaScript 開發相關的函式庫與工具。這份專題讓我在實作中快速累積了許多 JavaScript 技術經驗,也提升了我整合前後端系統的能力。
高等計算機網路
- 學分:3 學分
- 授課教師:逄愛君
- 學期成績:A
-
上課內容:
本學期的課程內容主要補足上學期《計算機網路》課本中未詳述的章節,涵蓋以下三個主題:
- 無線網路:包含行動通訊網路(Cellular Network)與無線區域網路(Wireless LAN, 即 Wi-Fi)等技術,介紹其架構、運作原理與相關標準。
- 網路安全(Network Security):探討如何確保訊息的機密性與完整性,包括加解密技術、訊息認證機制、虛擬私人網路(VPN)等的基本概念與實作方式。
- 多媒體網路(Multimedia Networking):分析語音與影像等即時傳輸資料的特性,討論在網路環境中如何透過特定的協定與技術,滿足延遲、頻寬與品質等需求。
而成績評量部分則分為三個主要項目:
- 期末考試佔 40%,評量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掌握程度。
- 期末專題報告佔 30%,包含系統實作、書面報告與展示說明等。
- 課堂出席佔 30%,其中 10% 為平時上課的出席情況,另外 20% 則來自期末報告展示當天的參與與表現。
-
心得:
當初選修這門課,是因為過去課程安排中包含許多實作性的網路練習,對我而言這樣的動手操作非常有吸引力。不過本學期的課程安排有所調整,將重點轉向閱讀網路相關論文,並以此作為期末報告的基礎,與我原本的預期有所落差。雖然少了實作練習讓我感到有些失望,但透過課堂內容與報告準備,我仍然學習到了許多網路相關的基本觀念與原理,對未來進一步理解與應用網路技術有很大的幫助。
進階網路管理與系統管理(ANASA, NASA 3階)
- 學分:2 學分
- 授課教師:蔡欣穆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本學期並未採傳統授課方式,而是以實作為主,要求我們在系上提供的英業達機器上,建置一套內部的高效能運算(HPC)服務。每個小組需負責整個系統中某個子服務的建構與維運。例如,我所屬的儲存組負責在整個叢集(cluster)上部署分散式儲存系統,並將其透過 NFS 對其他節點進行分享,以供計算資源使用。至於使用何種作業系統與底層技術,則由各組根據需求與相容性自行評估與選擇。此外這門課除了蔡教授外,陳尚澤、黎士瑋、及黃上恩等老師共同授課。
成績評量方式分為以下幾個項目:
- 期中展演與報告佔 25%,需要在報告前預錄一個 15 分鐘的影片,並且在實體展演時會有教授們的問題要回答。
- 期末展演與報告佔 25%,模式同期中報告。
- 最終 Repository 的文件及設定檔案可重現性 10%,需要寫一份報告來說明這學期做了什麼事,並且整理好操作的文件。
- NASA 週月會參與佔 10%。
- NASA 日常工作參與佔 20%。
- 回信機器人佔 10%。
-
心得:
本學期的課程目標是建置一套類似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(NCHC)所使用的高效能運算(HPC)系統,並以 Slurm 作為資源管理與作業排程的核心。我所屬的組別負責儲存系統,因此主要任務是研究並部署適合用於 HPC 環境的分散式儲存解決方案。
HPC 系統中,儲存層通常需提供 Block-level 儲存,以供虛擬機(VM)掛載作為硬碟使用。同時,由於 Slurm 作業系統需要一個可共享的資料目錄供各節點存取,我們也必須將儲存系統透過 NFS 導出(export)成共享目錄。經過多方評估,我們最終選擇使用 Ceph 作為分散式儲存解決方案。
在本學期中,我們完成了以下幾項工作:調查與比較可行的分散式儲存系統、部署與設定 Ceph 叢集服務、設計與實作 NFS 導出機制,以及進行系統效能評測與紀錄。整體來說,這是一門實作成分非常高、也十分有趣的課程,而課程的評分也相對寬鬆,讓我們有更多空間專注在學習與實驗的過程中。
分散式系統(DCS)
- 學分:3 學分
- 授課教師:薛智文
- 學期成績:A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的主要內容涵蓋了分散式系統的基本概念,包括設計分散式系統時需考量的要素與挑戰,如共識機制、同步問題,以及 CAP 理論等經典理論。然而實際課程進行中,教師較少針對這些核心主題進行系統性的講授,部分課堂時間常被與課程無關的話題所占用,影響了學習成效。整體而言,我認為這門課的收穫有限。
課程評分方面,期末報告佔 90%,主要採用同儕互評的方式進行,另有 10% 為課堂參與分數。
-
心得:
這學期實際學到的內容不多,課程中涉及的理論主要包括 CAP 理論、共識機制以及同步相關的問題。除了這些基礎概念外,最主要的收穫還是期末報告的經驗。不過,我們小組的期末報告主題相對抽象,內容是設計一個「真相網」,希望透過某種將訊息上鍊的機制,使真相逐步浮現,並鼓勵人們說出真相。然而,這樣的構想在實務上難以真正解決具體問題,而且整體而言,我認為自己在這門課中並沒有學到實質的技術能力。
代數導論二
- 學分:4 學分
- 授課教師: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本學期的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兩大主題:體論(Field Theory)與模論(Module Theory),並涵蓋部分基本的交換代數概念。
-
Field Theory 與 Galois Theory 課程首先複習了基本的域論知識,並進一步進入 Galois 理論的探討。相較於我在修習「代數一」時從 normal extension 的定義切入 Galois 理論的方式,本學期的課程則是從 splitting field 的角度出發,並更著重於 splitting field 的性質分析與其在 Galois 理論中的角色。
-
Module Theory 與基礎交換代數 模論的部分則是將向量空間(vector space)的概念推廣至交換環(commutative ring)上的模(module),進而探討模與向量空間在結構上的異同。其中,我們學習到許多在向量空間中成立的性質在模中並不一定成立,例如:「finitely generated 並不保證存在 basis」。課程最後也介紹了一些基本的交換代數內容,包括 Noetherian ring 與 Hilbert basis theorem 等重要定理。
-
-
心得:
雖然我過去對這些代數導論的內容掌握得不算扎實,但透過本學期的學習與練習,我對相關概念變得更加熟悉,也能更有信心地理解並應用這些基礎代數知識。
排球初級
- 學分:1 學分
- 授課教師:呂宛蓁
- 學期成績:A+
-
上課內容:
這門課主要介紹排球的基本動作與規則,包含低手對空擊球、高手對空擊球、發球以及基本的扣球動作等技術練習。課程透過反覆練習與分組活動,培養學生對排球動作的正確認識與實作能力。而學期成績的評分方式如下:
- 期中考:
- 高手對空擊球 50 顆,佔 10%。
- 低手對空擊球 50 顆,佔 10%。
- 期末考:
- 高手或低手發球各 11 球,佔 10%。
- 雙人連續傳球(兩人合力完成 100 球)佔 10%。
- 書面報告:
- 校內外排球練習或比賽紀錄:10%。
- 學期心得與課程建議:5%。
- 國內外排球賽觀賽心得:5%。
-
出席率與學習態度佔 30%,並依據請假與缺席情況酌予扣分(詳細規則略)。
- 其他項目佔 10%:
- 包括參加校園馬拉松、全勤與服裝規定(例如穿著牛仔褲、涼鞋等視為服裝不合格)等加分項目,共計 4 分。
- 期中考:
-
心得:
相較於羽球、桌球等在國高中體育課中較常接觸的球類運動,排球對我而言算是比較陌生的項目。雖然這門課的上課時間不算多,而且每次課堂中都會安排部分時間進行分組比賽,實際的練習時間相對有限,但在每次考試前仍有充裕的時間可以安排自主練習。
課程中,我們通常會兩人一組進行練習。前半學期以輪流對空擊球為主,到了後半學期則進入雙人對傳的訓練。雖然幾次考試我都是在壓力中勉強拿到還不錯的分數,但整體而言,這門課讓我覺得非常有趣,不僅學會了排球的基本技巧,也透過不斷的練習提升了自己的運動協調與臨場反應能力。